石跃峰——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
石跃峰,1958年9月生,山西省榆社县人,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,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,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。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,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。曾任山西美术馆馆长,山西省文联副主席,党组副书记,巡视员。
魏晋时,书法实现了人性的觉悟,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,把人品、思想、学问、才情寓于书法之中,使书法具有了高度的人文精神,对书法品格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“二王”书法的魅力更在于它的文化性。中国传统书法的核心乃书道,决不止于竞技的层面,而是借乎艺而达乎道,通过笔墨反映出文化内涵,人格魅力,性情禀赋,审美境界,可谓书为心画。
石跃峰的书法作品,具有人文精神和浓郁的书卷气。石跃峰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,并更加自觉地使书法为审美艺术化的汉字,在他的书法创作中,辩证地将书法中的刚柔,动静,大小,虚实,曲直,方圆,轻重,浓淡,疏密,奇正等矛盾元素,既相对又统一地掌控着彼此动态中的和谐与错落有致,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具有文化哲学意味的创作审美取向。
他的书法创作是一种情感汹涌撞击,奔放的心理活动,将人生的磨砺,沧桑,喜怒哀乐都转化为笔下的艺术元素,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情操,气质,风格,韵趣。
他的书法作品打动人心的决不只是单纯的技巧,而是技巧背后强有力的文化支撑。鲁迅先生说:“书法之首要目的应该是表现文化”,这正是石跃峰在书法艺术上的不懈追求。书法是线条的艺术。石跃峰将书写的线条进行了情感的精神重铸,线条经他的笔墨冶炼,具有了一种深厚的内在力,体现了书法家特有的注重内涵笔力表现的书写方式,尽情地抒发着厚道载物的人文使命。
他既尊重传统,深研古代书法经典,又具有当代书法家继承,探索,创新的思维意识,他的书法创作“违而不和,犯而不同”(唐·孙过庭),“有法无法,无法而有法”(清·石涛),他的每一幅书法作品,都是呕心沥血的一尊尊情感雕塑。
风格是判断一位艺术家成熟与否的首要标志。书法的雄浑,大气,洒脱是石跃峰书法艺术的一个明显特点,石跃峰擅草书,行书。在他的笔下夹带着飞沙走石,云海翻腾的奔涌之势。
他随情赋性,依势运笔。性情所至,落笔纷批,似惊蛇入草,飞鸟出林。笔势有骨力,有骨气,骨骼硬朗,峻峭挺拔,起伏跌宕,摇曳多姿,汪洋恣肆。落拓不羁,既有汉隶的硬拙,生辣,力透纸背,又流淌着屋漏痕一派自然,烂漫的天机,他大胆落墨,不计工拙,无技巧的技巧乃最高的技巧。
他在笔法上结字不惜平正、中和、追求草书的险绝,中锋立骨,侧锋取势,有机参入散锋,破锋,绞锋等,可谓米芾的“八面出锋”,一派奇崛、桀骜的笔墨。在谋篇布局上,追求雷雨交加,崩崖坠石,纵横跌宕,断续杂沓的支离形式美感。章法强调润含春雨,干裂秋风的强烈对比关系。线的盘曲和墨的枯润一任创作激情的涌动,在字里行间尽情挥洒。
石跃峰在书法创作中,特别注重线条的节奏感,他重法度,追韵味,伸屈有度,从容不迫,放得开,收得住。墨分五色的层次感,不同的运笔,不同的线条,点画呈现出不同的节奏,犹如一部交响乐的有机构成。
在气势上大开大合,敛放有度,粗而不俗,狂而不野,起笔或藏或露,时而濡墨浸润,时而飞白连绵,侧如高峰坠石,收如悬崖勒马,线条的节奏起承转合,节奏的变化一波三折。他既从心所欲,又在细节的处理上轻似禅翼,如春蚕吐丝。字与字之间贯之以气,行与行之间疏密搭配。着墨,布白,落款,钤印等似层峰叠浪。他的书法作品形成了以碑壮骨,以帖养气,碑贴相融,雄秀相宜的艺术风格。
石跃峰的书法作品起于用笔,基于结字,成于章法,美于气韵,给人以很强的审美冲击力。他尊重传统,勇于创新,不重复他人,更不重复自我,展示出很大的艺术提升空间,深信他今后定会创作出更多的书法精品力作。